郭小寶自去年10月開始上課之後,可以說是生病風波不間斷。
本來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剛開始去上學生病在所難免,這也是抗體的建立期,只要孩子精神狀況還好,應該就不需要過分擔心---以上都是各位先進給予的安慰,但是實際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要能這麼看得開真的很難。
反覆不斷的發燒、咳嗽、流鼻水,一直都在同一家醫院檢查,希望病例可以完整地被建立,就算換醫生也可以追溯,但我真的太天真的,台灣醫療體系下,一個醫生一個診次看到50-70個小孩是家常便飯,每次去看診,看到醫生講話講到呼吸急促、嘴裡的話似乎已經重複了20-30遍,還要有耐心的聽完媽媽不見得完整的描述,外加一點點加油添醋,每個小孩平均被分到的時間不到5分鐘,領了藥看到地跟上次開的都一模一樣,到底病因是甚麼? 不外乎傷風、感冒、流鼻水、喉嚨紅腫。
所有的媽媽顧慮都是一樣,沒有人願意給這麼小的孩子一直吃藥,醫生回答也很妙,吃藥只是緩解不適,病要好得靠自己的努力,意味著身體若是健康,本來就可以自我療癒,吃藥只是讓自己舒服,但不能治病。
因此,狀況好點,藥可以不吃就不吃,除了抗生素以外。
小寶一直被診斷反覆感染中耳炎,為此,吃了不少抗生素,但是狀況都未見改善,後來醫生甚至判定,可能小寶耳膜只要一點發燒就會偏紅,所以應該不算是中耳炎,最後,也不用抗生素了。
但是,反覆不斷的發燒到底是為什麼?
就算不斷的被感染,總有抗體被建立吧? 怎麼才建立沒多久,就又發燒?
最後在媽媽我的堅持之下(真的很堅持),醫生勉為其難的答應給我們照張片子。
(好吧,我想這麼小的孩子照片子可能對健康也不見得好)
結果,片子中的葉肺呈現輕微的白點。醫生因而診斷,肺部有痰,是輕微的肺炎,為了避免是細菌性感染的肺炎,因此又給了抗生素。
很認真地又把抗生素的療程給吃完了,回診醫生也只是聽診,說肺部聲音不明顯了,應該是好了。
開了化痰藥說明有需要的時候再吃結束看診。
這一次,我以為應該就沒事了,兩個禮拜後,小寶又發燒了。
我先給予退燒藥,觀察了兩天,還好沒燒了,鼻水也不明顯,想說應該只是一般性的感冒。
兩個禮拜後,小寶又發燒了。
這一次來勢洶洶,雖然每次小寶發燒都是一次到位39度,但是這次兩天下來都沒有鎮壓下來的樣子,照慣例我又帶到同一家醫院去。醫生一看就說,扁桃腺發炎,口中有三個小水泡應該是腸病毒,但是水泡不明顯應該是快好了。
就當我拿著藥想說這半年來一直不斷的反覆檢查都是同樣的原因和藥方,應該又是幼稚園感染的。
結果,高燒一直不退,兩天後我又回診,醫生說不像腸病毒,是中耳炎。
我心裡尖叫: 夠了。
我跟醫生強調,請醫生看一下過去就診紀錄,這樣2個禮拜燒一次,每次都要39度是正常的嗎?
醫生說,那就去照張片子吧。
看到片子,跟上次一樣,只是微微的小白點,醫生說,氣管裡有痰,可能是肺炎。
所以還是得吃抗生素。
我質疑,抗生素一個月前才吃過,不會有抗藥性嗎? 上回的片子可以調出來看一下嗎?
比較之後,他說,白點的位置不相同。
他說,先吃看看如果星期五狀況仍舊不好,就回來掛急診辦理住院檢查發燒的原因。
回家之後,跟家人討論立馬決定換醫院。
雖然我不喜歡教學醫院,總是覺得自己的病情要這樣被公開討論很是尷尬,但是這次,總算讓我知道了不一樣的原因。
是的,小寶是肺炎,但是是非典型肺炎,這種肺炎很特殊的症狀就是高燒、不太流鼻水、而且一般聽診聽不太出來肺部有雜音。所以除非照片子否則很難察覺---霉漿菌肺炎。
就算我給小寶打了肺炎鏈球菌,但此菌非彼菌,非典型肺炎顧名思義就是不是典型肺炎,自然也沒有疫苗可打。
肺炎的回診必須強烈要求照片子,確認肺葉已經完全好,不能單靠表面徵狀來決定。
星期一就要回診,看自費做的檢驗(聚合酶鍊反映偵測微生物核酸 $900)結果是不是如同醫生判斷的--霉漿菌肺炎。希望是,那我們就可以持續追蹤對症下藥,但如果不是,這一次一定要找出原因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